close

  10月30日,本報刊登了記者來信《秋收在即,倉容吃緊盼解決》,反映南通地區國有糧庫倉容吃緊、可能導致農民賣糧難的問題。稿件見報後,省糧食局有關負責人約見記者,坦陳倉容不足不僅在南通,而且是蘇中、蘇北糧食主產區秋糧收購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該局已緊急通知各地提前做好應對方案,防止出現農民賣糧難。
  為什麼會糧食多得到倉庫里放不下了呢?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張國鈞告訴記者,首先是因為我省糧食連年豐收,尤其是今年夏糧增收幅度之大,前所未有,致使全省國有糧食企業庫存處在歷史高位。儘管糧食系統已經挖掘倉容潛力,增加了部分倉容,但缺口仍然較大,預計全省倉容缺口約200萬噸,主要分佈在蘇中、蘇北糧食主產區。而200萬噸倉容缺口,相當於300多萬畝水稻的產量,占到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十分之一。
  國有糧庫除了收儲外,還有進行政策性銷售的功能。有人會問,既然庫容緊張,為什麼不儘早銷出一批小麥、以騰出庫容呢?“主要原因是市場需求不足。”張國鈞說,我國居民肉類、禽蛋類消費已達世界平均水平,我省居民已超過平均水平。無論是生豬還是禽類、水產品養殖,都是需要糧食作為飼料的,這些產品消費增幅放緩,糧食消費也跟著少了,這導致政策性糧食銷售不暢。國家之所以連年啟動糧食托市收購,就因為國內糧食市場需求疲軟,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
  另一原因是國內外糧價“倒掛”嚴重。近年來,國際糧價下降幅度較大,以美國的軟紅冬麥為例,最近到達中國的稅後價為每噸1945元,而國內的同類產品每噸高達2450元。南方糧食不能自給省份的用糧企業則偏向使用價格低廉的進口稻米。儘管進口糧食有配額限制,進口量與全國糧食庫存相比微乎其微,下轉3版
  上接1版但對用糧企業的市場預期產生很大作用,加工企業和用糧企業都在觀望,不願大量購進國產糧食。這兩個原因疊加起來,糧食市場的需求始終沒有得到有效提振。
  此外,由於我省糧食倉儲歷史欠賬較多,基礎薄弱,導致倉容吃緊。去年,我省成為全國危倉老庫維修改造的四個重點省份之一,今年由國家和省級財政投入15億元維修改造危倉老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不過,危倉老庫維修改造主要是讓原先不符合儲糧條件的倉庫達到儲存要求,倉容量並沒有增加多少。”張國鈞說,稻穀的儲存要求比麥子高得多,以前省內很多國有糧食企業的庫房不符合稻穀儲存要求,如果今年沒有啟動危倉老庫維修改造,那麼倉容壓力就會更大。
  既然國有糧食企業倉容吃緊,能不能動用社會倉容收儲糧食,或者讓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庫房呢?記者也瞭解到,省內數以千計的糧食加工企業就有不少倉容在閑置,但這些企業自用的周轉庫,符合收儲條件的很少;其次,按照目前國家政策,租賃社會倉容,必須由中儲糧直屬庫出面,租賃後,直屬庫必須派人駐庫收購管理,而直屬庫很難有能力和精力做到這一點。事實上,省糧食局早就考慮過利用社會倉容的問題,曾向有關主管部門反映,能否以縣級糧食購銷公司為單位,租賃符合條件的社會倉容,以彌補國有倉容的不足,但迄今沒有下文。
  “至於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庫房,不是不想,而是吸引不來。”張國鈞說,糧食倉儲設施投入大,投資回收周期長,回報率低,社會資本不願涉足。
  好在經省糧食管理部門爭取,自10月14日起,國家糧食局率先安排我省進行2014年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銷售(迄今為止還是唯一一個省份),到10月底已競拍三期,成交32.1萬噸。“農民種糧有三個期盼,一盼收成好,二盼價格好,三盼賣得出。”省糧食局局長陳傑說,價格已經由國家政策托底,不成問題了,如果因為倉容問題造成農民賣糧難,是說不過去的。他透露,目前,省糧食管理部門正督促各地,儘快交割出庫已拍賣成交的小麥,將“理論倉容”變成實實在在可用的倉容。
  本報記者 朱新法  (原標題:糧庫里為何裝不下糧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21hepe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